HOT热门:

华体汇官网
联系方式

contact us

第62个“学雷锋纪念日” 他们是咱 身边好人

时间: 2025-04-17 05:01:49 |   作者: 拉链系列

  坚持31年义务献血近300次,总量60000毫升,相当于自身血量的15倍。他与妻子、女儿都是献血者,一家三口都做了人体器官与遗体捐献登记,成为天津市首个“双捐家庭”。他就是68岁的栗岩奇,天津市红十字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大队队长。他曾两次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他是全国优秀基层理论宣讲员,他的家庭被评为首届全国文明家庭。

  坚持31年义务献血近300次,总量60000毫升,相当于自身血量的15倍。他与妻子、女儿都是献血者,一家三口都做了人体器官与遗体捐献登记,成为天津市首个“双捐家庭”。他就是68岁的栗岩奇,天津市红十字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大队队长。他曾两次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他是全国优秀基层理论宣讲员,他的家庭被评为首届全国文明家庭。

  栗岩奇生在一个军人之家,6岁时父亲因公牺牲,他13岁被特招入伍。9年的军旅生涯,栗岩奇懂得了感恩,理解了奉献。告别军营后,一次偶然的机会,栗岩奇得知300元就可以资助一个贫困孩子上学,当时月收入400多元的他,毫不犹豫地加入希望工程。30多年来,累计为60多名孩子圆了上学梦。

  1986年11月17日,栗岩奇参加单位组织献血,这是他第一次献血,当时他29岁。回忆起这段经历,在得知医疗用血紧缺,看到自己的血液通过导管流入储血袋时,不禁想起战场上战友受伤后因失血过多而牺牲的场景,他说道,“我决心坚持献血,可以多救点人。”从此,他开启了自己的无偿献血征程,这一坚持就是31年。

  献血这件事儿,栗岩奇起初没敢告诉妻子,怕她担心,而且一瞒就是18年。2004年岳母做手术,医院备血不能确保,情急之下,栗岩奇才把献血证拿出来,看着数不清的红本子,妻子一下子愣在那里。后来,妻子也理解了他。此后,栗岩奇的妻子、女儿、战友、同事都陆续加入了献血的行列。60岁生日前,2017年11月3日,栗岩奇按规定完成了人生的最后一次献血。

  2019年1月17日,习来到天津市和平区朝阳里社区,栗岩奇作为退伍军人志愿者代表,受到的亲切接见。当看到他胸前的献血志愿者标志时,亲切地问他:“你经常献血吗?”听说他已经坚持了31年,握着栗岩奇的手,连声称赞“好、好。”这更加坚定了栗岩奇献身公益回报社会的信心决心。

  为了帮助更多的人,在市红十字会的全力支持下,栗岩奇相继牵头组建了天津市人体器官捐献志愿和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大队,担任这两个团队的队长,他每天要安排志愿者到各个采血点做志愿服务,每年还要安排几十场宣讲,团队从最初的8人已发展到700多人。看到帮助别人的人慢慢地多,栗岩奇说自己心里就像打了大胜仗一样高兴。

  栗岩奇说:“感恩不能等,奉献不能停,只要我还有能力,公益之路就会一直走下去,我会去带动更多的人崇德向上,回报社会。”(记者穆德旺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任其康,南开区长虹街道雅云里社区居民。从1975年开始义务理发,50年的义务理发从不间断,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大家的认可和夸赞。

  每个月的上旬,任其康都带着工具到南开区雅云里社区居委会,给参加社区活动的老年人义务理发。为了快速理发,除了剪刀外,他还带3把电动推子,每一把都充满了电。见到任其康提着包来,老人们已形成了默契,各自找好位置,然后挨个上前理发。任大爷的手速非常快,5分钟就能理出一个男发。女发理得稍慢一些,他一边手上动作不停,一边询问哪里需要剪短、哪里需要稍长,聊天中就能把头发修好。“任大爷不仅到居委会给大家理发,而且还要给行动不便的老人理发,有些时候我们居委会的人忙不过来,任大爷就自己上门去理发。”雅云里居委会主任告诉记者。

  今年67岁的任其康,从1975年就开始了义务理发,那时候他还是一名学生。“我技校学的是焊接,但是我手巧,对技术活儿比较感兴趣,理发就是自学的。”那时候使用的还是手推子,刚开始他是义务为街坊、同学免费理发。毕业后,任其康进入到一家焊材企业上班,他的理发的群体也随之扩大了。“中午休息的时候我就摆上凳子,给同事们理发”。随着工厂搬迁到郊区,他就又开始给当地村民免费理发。

  做一件好事容易,最难的是坚持到底。当别人觉得坚持很难的时候,任其康就在心里立下了一个标准,就是把义务理发坚持到自己不能动的时候。光会理发也不行,还要紧跟流行趋势。“走在路上我就爱看行人的发型,看看大家都喜欢什么样的,然后就琢磨怎么理,只要想明白了,理起来并不难。”任大爷对自己的理发手艺很自信。退休后的任其康,仍旧不放弃义务理发。刚开始的时候,他就带着工具和椅子到长虹公园,为那里游玩的老人理发。后来,他发现在长虹公园游玩的老人都来自周边社区,他又加入到志愿者队伍,开始每周选取不同时间到社区里去给老人理发。

  任其康义务理发的老人中,八九十岁的老人有几十名,而且好几位都超过了百岁。最难得的是多位老人临终前最后一次理发,都是他入户帮老人剪的。任其康说,理发这件事情不大,但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和临终老人来说,是他们切实需要的帮助,能为他们尽自己的一份力,很知足。

  “我现在时间都安排得满满的,每天上午都要入户或到社区理发,因为还加入了一个运动俱乐部,下午在游泳的同时也带着理发工具,顺带着给大家义务理发。”义务服务的队伍,这几年不但没减少,而且还在持续不断的增加。从1975年到2025年,任其康义务理发坚持了50年,每当有人问他图什么的时候,他总说从来没想过图什么,就是觉得每个人的境遇不同,选择的生活方式也不同,力所能及帮助别人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文/摄 记者徐燕)

  65年前新兵连战友 82岁赵瑞琪讲述雷锋的故事:学习雷锋精神是我这辈子的责任

  雷锋战友赵瑞琪,今年82岁。转业后不仅向身边人讲述雷锋无私助人的故事,同时也以身作则学雷锋做好事,解决社区里邻里矛盾,利用自身所长帮助居民维护权益。

  赵瑞琪初中毕业后入伍到,“我当时特别想入伍,就找征兵的干部软磨硬泡,因为我性格活泼开朗,又有说快板儿的特长,这才顺利入伍。”回忆起自己入伍的原因,赵大爷仍旧记忆犹新。“到了新兵连,有一天领导说给大家介绍一名新战友,让大家欢迎这名叫雷正兴的战友。这是雷锋的原名,入伍后才改的名字叫雷锋。”当时雷锋第一次跟大家见面的时候还穿着皮夹克,进入新兵连后才换上的军装。后来熟悉了才知道,他特别渴望加入中国人民,是从工人的岗位直接入伍的。“在这点上,我们特别像,都特别想来部队。”赵大爷说。

  刚入伍不久,雷锋就成为赵瑞琪所在班的副班长。“有一天,他领我们到垃圾池子,让大家翻找已经破烂的床单等物品,我就问他为啥要捡垃圾啊,他当时说这些破烂东西都是人家不要的,但是洗干净叠好,用来擦擦洗洗特别好。”当时,赵瑞琪觉得雷锋这样节俭有点不可思议,因为雷锋曾经做过工人,已经积攒下不少工资,是班里手头最宽裕的。通过这件事,赵瑞琪看到了雷锋的与众不同。因为副班长负责生活方面事务,当时新兵连有流动红旗,自从雷锋成为副班长,这名流动红旗始终挂在了这个班里。“新兵连三个月,这名流动红旗就挂了三个月。”至今提起,赵瑞琪仍旧骄傲不已。

  “他对自己很节俭,可是对战友很大方,常常把以前积攒下的工资,偷偷寄给来自农村的战友。当时我们给家里写信,都是从部队发出,他不想让战友知道,就偷偷跑去邮局寄,后来部队通过邮局的人才确定了是他。我当时在班里只有17岁,雷锋当年已经20岁了,就去问他怎么知道这些战友的家庭地址的,他说帮助战友写信的时候就记住了。还调侃我是个小孩儿不懂这些。”说起这些往事,赵大爷脸上泛起笑容。

  在新兵连相处三个月,后来赵瑞琪又跟雷锋在战士业余演出队相处了一段时间。赵大爷一直在部队服役了35年,一直到52岁才转业回到了天津。因为在部队有法律方面的专长,转业后他又到一所大学任教,专门讲授法律方面的课程,一直到60岁退休。退休后的赵大爷依旧很忙碌,他先是成为社区志愿服务队的队长,配合居委会工作人员去执勤,社区居民们就没有不认识他的。因为他不仅在社区里执勤,还帮助居民们解决生活中的难题。有一年,四楼居民家污水跑冒淹了三楼,双方就赔偿问题一直达不成一致,眼看矛盾要升级。在报警后,社区民警请来了赵大爷当调解员,在他的多方劝解下,楼上楼下最终握手言和。

  除了调解邻里矛盾,他还帮助居民维护权益。有一次,一名居民被辖区一家单位院内的流浪狗咬伤,光医药费就花了4000多元,但这家单位却以流浪狗为由,拒不赔负医药费。居民找到了赵瑞琪。赵大爷就跟随社区民警多次找这家单位协商,但对方一直态度强硬。后来赵大爷又帮着这名居民写了诉讼状并成为这名居民的代理人,从这家单位喂养流浪狗并收留等方面取证,最终帮着这名居民获得了赔偿。

  “我是雷锋的战友,讲好雷锋的故事是我的责任,学习雷锋精神更是我这辈子的责任。”赵大爷说。(文/摄 记者徐燕)

  义务放露天电影25年 “光影好人”邢建勋:两代人的坚守 “乡亲们,开场喽”

  每当夜幕降临,44岁的邢建勋总会准时支起那块陪伴他25年的白色幕布。作为义务放映员,从笨重的胶片放映机到如今的数字放映机,将《地道战》《上甘岭》等上百部红色经典化作穿越时空的精神纽带。一场场露天电影,一部部红,编织着属于这个时代独特的记忆。

  在张家窝镇村级党群服务中心,邢建勋正擦拭着数字放映机。“随气温回升,很快又能为大家放映电影了。”他调试着设备感叹道,“如今只需插入U盘就能够实现放映,和父亲当年手动换片的时代完全不同了。”

  进入收藏室,三台斑驳的胶片放映机摆在一旁,胶片装在铁盒里,盒身上标注着《孔繁森》《东方红》等片名。“这台是16毫米的,那台是35毫米的。”邢建勋逐一介绍道,“那是我父亲买的,当时一台要一两千块钱,现在已经算是淘汰了。”

  邢建勋是西青区张家窝镇人,谈起自己义务放映员的身份时,总会提到父亲邢志山,那个在二十世纪80年代用光影点亮乡村夜空的“老放映员”。

  邢建勋的父亲邢志山是个喜欢热闹的人,也热衷于研究各种机器、零件。他在二十世纪80年代初,自行购买了放映电影的设备、搜集胶片,为西青区各个乡镇定期免费播放露天电影。

  在那个精神文化生活相对匮乏的年代,他的露天电影成为十里八乡最热闹的文化地标。每当夜幕降临,邻近村庄的男女老少便带着马扎赶来。邢建勋从小就对父亲摆弄的放映机充满好奇,“这个神奇的铁匣子,只需几卷胶片,经过放映员调试,就能在白布上变出另一个精彩世界。”邢建勋回忆道。

  童年的邢建勋总是蹲在放映机旁,看着父亲操控神秘的机械装置。“那时候最盼着夏天,父亲隔三差五就去放电影,我总能跟着去看。像《地道战》这些经典影片,我都看过几十遍了,可还是看不厌。”父亲的言传身教在他心中埋下了光影种子,也让他从小就对电影放映机产生了兴趣。

  2000年,邢建勋正式接过父亲的放映箱,义务为张家窝镇内社区居民放映电影,这一坚持就是25年。25年来,放映场地从村中空地迁至社区广场,设备也升级为智能放映系统,唯一不变的是幕布前聚集的期待目光。“我一年放映84场,观众从二三十人到六七十人不等。”他擦拭着放映机镜头说。

  “乡亲们坐好喽,电影开场。”随着邢建勋亮起嗓门,广场上的喧闹声渐次平息。银幕上光影流转,《战狼2》的热血、《红海行动》的震撼,总能精准叩击观众心弦。邢建勋还会依据不同的节日和主题用尽心思挑选合适的影片,力求让每一部电影都能与节日氛围相呼应。

  “我只是个平凡的人,做了件平凡的事。只要我还能走动,就会坚持为大家义务放映电影。用微薄之力为社会贡献光热,既然已经选择了为人民服务,就要做到底。”邢建勋说。(文/摄 记者信华)

  15年免费修补2610件 “巧手好人”韩祖蓬:“琐碎小事来找我,帮的都是顺手活”

  1957年出生的韩祖蓬,是天津市北辰区普东街秋怡家园社区居民。一年365天,不管是公休日还是节假日,每天都能看见他在居委会“坐班”。投身公益15年,他免费为居民们维修各类物品2610件,被居民们称为社区的“服务热线”。

  韩祖蓬的儿子有精神二级残疾,老伴儿也患有癌症,如果换作别人只是照顾这两人都已应接不暇,但韩祖蓬却安排得井井有条。问起无私助人的初衷,韩大爷说当年他家遇到困难时,是社区给予了帮助,所以他现在要回馈社区。

  2011年,韩祖蓬搬到了北辰区普东街道秋怡家园社区,他每天早早起床备好一天的饭菜,就到社区“报到”。居委会一站式大厅里,有一块专属于韩大爷的工作角,里面摆放着一台老旧缝纫机,它是韩祖蓬手中的“法宝”,居民拿着衣服请他缝补、更换拉锁,或者是用积攒的布头请他制作布袋、手包。韩祖蓬说:“我就是为大家解决一些琐碎小事,谁都可以来找我,全部免费,分文不取。”别人网购大多是生活用品和食物,韩祖蓬购买最多的却是拉链、针头线脑、自行车轮胎。在他的支出记录里,这些年花在小零件、小工具上的费用已超越11万元。

  在为居民们做日常缝补的同时,为提升服务能力,韩祖蓬还通过自购书籍和上网查询,自学了家电维修与下水道疏通等技能。现在,谁家电器坏了,甚至下水道堵了,都会先问问韩大爷有没有很好的方法,而韩大爷对这一些难题也是手到擒来。

  2月5日,一名来天津旅游的女青年,刚出车站就发现行李箱拉杆损坏,箱子无法拉动。用软件搜索维修点后,带着大包小包乘出租车赶到天泰路附近却发现维修点没有营业。就在她一筹莫展之际,住在秋怡家园的一名居民把她带到了韩祖蓬跟前。从8点一直忙活到13点,韩大爷将行李箱全部拆开,更换损坏零件,让女青年高兴地拉着箱子离开了,后来通过微信,女青年再次对韩大爷表示了感谢。

  不仅如此,韩祖蓬还加入了“秋怡红”志愿服务队,每天和队员们一起巡逻,摆放乱停的自行车、清理沿路垃圾碎屑等,都是他们巡逻路上的“顺手活儿”。看到有老年人同时取多个快递不方便,他就做了两辆小推车放在驿站门口,使用后再自行放回,这慢慢的变成了邻居们间默契的约定。

  秋怡家园8号楼有位独居且肢体残疾的孙大爷,韩祖蓬主动进行结对帮扶,不仅帮助他申请到了残疾证和退休金,还经常入户探望、照顾起居,直到孙大爷离世。韩大爷一共结对帮扶了6名这样的独居困难(残疾)老人,并照顾他们至离世。韩祖蓬说:“我是社区的一部分。只要是帮助人的事,我都会去做。大家开心,我就满足了!”(记者崔楠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index_100331971){ alert(您已浏览到最后一页); return false; } $(#Content_100331971+count_100331971).show(); });

  陈敏尔在滨海新区调研时强调 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行动 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

  15日初夏气息弥漫 局地昼夜温差超24℃ 有风有雨又冷又热 下半周不消停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关于持续深化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加快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的联合声明